第2章

書名:辛卯科考:史上最貴「高考」舞弊案 字數:4094 更新時間:2025-02-08 14:36:06

這位馬逸姿,在鄉試中擔任提調官,負責封錄、送卷,的確是科考相關官員。


但問題是,馬逸姿的家人宣三兒,說什麼也不肯承認自己收過這個錢。


大筆錢款去向不明,怎麼辦?


隻能明堂會審。


張欽差、噶禮、張伯行,三人一同升堂審案。


受審的人有兩個,分別是前巡撫和現任布政使家負責收錢的兩個下人,老李和宣三兒。


可是,倆人當堂對質,互說對方撒謊、假話精,爭執不下。


說時遲那時快,噶禮當即拍案而起:來人,給老李上刑!


張欽差懵了:為啥倆人口供對不上,隻對一個人動刑?


他正奇怪呢,張伯行已經跳起來了:噶禮!你是不是要當堂殺人滅口呀?!


噶禮一個武人,哪是好欺負的?差點對張伯行大打出手。


還好張欽差及時反應過來,趕快叫差役把兩位大人拉開,這才勉強沒出事。


事已至此,他隻能吩咐暫時退堂,擇日再審。


下了大堂,張欽差越發覺得棘手:老張一直堅持徹查此案,可以判定他並未參與其中;噶禮先是派人抓捕考生、後有當堂滅口人證之嫌,顯然,他在此事當中並不幹淨。


可張欽差手中沒有實證,估計難以徹底扳倒噶禮,若因此事得罪了噶禮,恐怕將來要報復到自己兒子身上。所以,他不敢據實上報。


然而,讓他向皇帝隱瞞噶禮的嫌疑,他也不敢。因為還有個鐵面無私的老張呢。

Advertisement


就算他這個欽差想隱瞞,也難保老張能跟他統一口徑。到時被皇上發現,豈不又是一條欺君大罪?


思來想去,張欽差隻好先去找老張商量,想看能不能勸服他,同意審到副主考官趙晉這層為止,別再對噶禮緊咬不放了。


此前,老張一直都很敬重張欽差的為人,可他萬沒想到,欽差大人主動上門,竟是來勸他大事化小的!


老張是死也不同意。一氣之下,他直接就給皇帝上了道奏疏:兩江總督噶禮,疑似受賄五十萬兩白銀,應革職查辦!


噶禮此人,雖然是旗人武將出身,但也不傻。


他知道,自己縱然能壓得住欽差,也斷斷壓不住老張。


尤其之前在公堂上這麼一鬧,老張必定要寫奏疏往死裡參他。


這怎麼辦?


很簡單,你參我是吧?我也參你!


噶禮也立刻上了道奏疏,裡面列了「張伯行七條大罪」。


那奏疏寫得是字字泣血,聲淚俱下,但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張伯行誹謗我,他惡人先告狀!他有謀反之心!皇上您管不管?!


「誹謗」倒還好理解,噶禮無非是想說,此次科場舞弊與他無關。


但這「謀反」之罪,又是從何說起呢?


原來,噶禮在奏疏中寫道:張伯行轄區內有人刻印禁書《南山集》,張伯行對此知情不報,有袒護之嫌,而且他跟此書序言的作者方苞交好,實在居心叵測。


《南山集》是本什麼書?簡單講,它主要記載了明末清初的一些歷史史實。


清廷認為,這本書是在頌揚反清復明,於是在康熙五十年將其列為禁書。


此案前後牽扯了七百餘人,光是判了死刑的就有三百多個,是康熙朝兩大「文字獄」之一。雖說最後大多數都被康熙赦免了,但此案在當時影響極大。


張伯行是漢人,噶禮是滿洲旗人,他以此為由攻擊張伯行,實在太過順理成章。


噶禮心中十分自信:隻要給張伯行扣上更大的罪名,我就能安全過關!


那康熙這邊是怎麼想的呢?


看完倆人的折子,康熙氣不打一處來:朕命欽差大臣前往江寧,是要查明科場舞弊案情,還考生一個公道!現在倒好,欽差大臣的折子還沒到,你們兩個倒是先互相咬起來了?簡直豈有此理!看來,不把你們倆弄走,案子是查不清了!


於是,康熙下令:噶禮、張伯行,統統解職!


緊接著,曹寅的密報就遞了進來。


這封密奏,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


第一,噶禮跟舞弊案大概率有牽扯,但是沒有實證;


第二,張伯行沒有證據,卻強踩噶禮,可能是想公報私仇;


第三,張鵬翮被夾在中間,不敢得罪人,遲遲不敢定案。


可以說,剛好印證了康熙之前的判斷。


為了把案子查清,康熙還多想了一步:隻是弄走噶禮和張伯行可能還不夠,還得加派個人幫張鵬翮一把才是。


思來想去,他選中了一個人,漕運總督赫壽。


可誰都沒想到,赫壽剛到江寧,立刻就出了件大事:關鍵人證竟然上吊自盡了!


赫壽,看名字就知道是滿人,他出身滿洲正黃旗,比噶禮還尊貴。


由於辛卯科考案涉及了滿漢之爭,康熙選他前往,很可能是為了平衡滿漢關系。


誰成想,赫壽到了江寧之後,關鍵人證竟然上吊自盡了。


據查,上吊的泾縣知縣陳天立,是此次舞弊案裡的「中間商」「皮條客」,賄銀去向何方,他心中最清楚,隻不過之前一直沒有查到他頭上。


他這一死,這條線索就算是徹底斷了。


赫壽、張鵬翮前去調查,想看看陳天立自盡是否受人威脅;他的家人說,陳天立隻是因為生了大病,所以上吊自盡,沒有人威脅。


赫壽和張鵬翮一琢磨,沒敢把這樁糊塗案子上奏皇帝。


然而,皇上還是知道了。消息來源,仍然是曹寅的密奏。


康熙得知後再度震怒,但這次,他沒有明旨下令調查此事,而是密令現任安徽巡撫梁世勳,秘密調查。


這位梁世勳也是個老狐狸。此案橫跨江蘇安徽,之前審案時,他理論上也應該到場。但梁世勳不想卷進是非當中,便稱病不去,明哲保身。


可這次是皇上密旨欽點,他哪敢再稱病?隻能硬著頭皮上。


梁世勳絞盡腦汁查了好幾天,卻是處處碰壁,毫無進展。


最終他隻能密折回稟皇帝:此地從上到下,從領導幹部到監獄牢頭,全都是噶禮的人。微臣實在是插不進去手,無法替陛下查明真相,請陛下恕微臣無能!


梁世勳這個回復聰明極了,雖然隻是陳述了一下事實,沒有給出確鑿的結論,但話裡話外也算是給了皇上一個交代。


噶禮在此次科考中受賄,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但卻始終沒有人能找到實證。


此案已鬧了半年,整個江南輿論洶湧,民怨鼎沸。


若再不給考生、給老百姓一個交代,隻怕事態還要擴大。


無奈之下,張鵬翮隻能強行結案:考生吳泌,處絞刑;考生程光奎、副主考官趙晉、山陽縣知縣方名、安徽布政使馬逸姿等人,充軍流放;主考左必蕃革職,噶禮官降一級,張伯行革職。


這結果一出來,老百姓立刻就炸鍋了:不是確認吳泌、程光奎行賄了嗎?為什麼隻有一人判了死刑?程光奎為什麼不殺?受賄官員為什麼不殺?


與此同時,遠在京城的皇帝,對結果也不滿意。


康熙認為,噶禮與張伯行皆有互相傾軋之舉,判處不該一輕一重。更何況,雖然證據不足,但噶禮明顯不幹淨,僅是官降一級,罰得太輕!


然而,此事已鬧了許久,康熙心中也有猶豫:是否要就此了結?是否有必要重審?


值此躊躇之際,曹寅的密報又到了。


這次曹寅的密報很簡單,八個字:結案不妥,難以服眾。


康熙當即心中了然:既然如此,那就沒什麼可說的了,重審!


這次,他另換了兩位主審官:戶部尚書穆和倫、工部尚書張廷樞,又是一滿一漢。


可以說,這兩位大人在重審之前,也算是做了點功課。


他們聽說,皇上之所以堅持重審,是因為原判處結果不能服眾,無法安撫百姓。


那老百姓們的訴求是什麼呢?


他們一打聽,明白了,就是要殺貪官解恨!


於是,這二位也沒去找什麼新證據,隻是將所有證人、罪犯重新審問了一遍,隨即宣布結案:行賄考生吳泌、程光奎,絞刑。副主考官趙晉、山陽縣知縣方名、容知縣的知縣王曰俞確認受賄,斬立決。噶禮、張伯行,維持原判。


這回,老百姓們總算滿意了,民情得以安撫。


但康熙還是不滿意。


他甚至直接在噶禮、張伯行的判處上,批了四個大字:「是非顛倒!」


事已至此,康熙也不想藏著掖著,直接決定:四審!


這次他甚至沒有選派欽差大臣,而是組建了一個強大的審案班子:由「九卿、詹事、科道」會同審案。


且在案子開審之前,康熙特意拉了個「碰頭會」,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伯行居官清廉,噶禮操守朕不能信。」


皇上都把話說得這麼明白了,底下人還不知道該怎麼做嗎?


他們當然知道。


可大伙兒一商量,覺得不行:噶禮畢竟是皇上面前的紅人,他額娘還是皇上的奶娘。這樣的人,說不定哪天就東山再起了,咱可得罪不起!就算皇上說了要重處他,咱也不能把他的罪名定得過重,至少不能比張伯行重。


於是,四審班子最後是這麼上奏的:「應將噶禮、張伯行俱革職。」


當然,皇上的指示精神他們也領會了,所以在這句話之後,他們還找補了一句:「但地方必得清正之員,方不貽累百姓,張伯行是否革職留任,伏候聖裁。」


這句找補,可謂極有水平。


皇上都明示了,說張伯行清廉,那我們就也說他是清正之員。至於要不要從輕處置,我們怕得罪某些人,不敢直接提。如果萬歲爺您有這個意思,那就請您親自發個話吧!


他們心裡這點小九九,康熙哪能不清楚?


看了這封奏報,康熙也明白了,噶禮勢大,官員們都不敢得罪他,便隻好親自下旨:噶禮革職,張伯行革職留任!


至此, 辛卯科考案終於落下帷幕。


雖然證據不足, 但該懲處的惡人, 總算都受到了懲處。


康熙爺心裡這口氣, 總算是順了。


然而, 噶禮的氣卻不順了。


眼看著張伯行革職留任, 自己卻灰溜溜地被徹底撸了下來, 噶禮是想破了腦袋也想不明白:我一向深得皇上信任,當年徵討葛爾丹,我可是跟著萬歲爺出生入死的!這回明明沒有被拿到實證, 怎麼萬歲爺還會偏幫著外人, 不來維護我呢?


噶禮不甘心,便派人四處調查, 最後, 終於讓他得知了一件極其隱秘的宮闱私事。


原來,康熙一開始看到沒有實證,心中的確有些偏向噶禮。


可就在審案過程當中,康熙曾在宮中偶遇過奶娘,也就是噶禮的親額娘。


康熙想著案子,便隨口問了一句:噶禮最近怎麼樣?有沒有跟一個叫張伯行的人結仇啊?


從這句問話就看得出,皇上更相信張伯行和噶禮可能有私仇, 心中的確偏向噶禮。


可他萬萬沒想到,奶娘不但沒有幫親兒子噶禮說話, 反而講了許多噶禮做過的貪贓枉法之事。


還有人寫對聯:「左丘明兩眼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


「《《」自此, 康熙的判斷徹底轉變, 鐵了心不想讓噶禮繼續做官, 這才有了四審的最終判處。


可是, 連康熙都沒有料到,噶禮的罪惡竟還不止於此。


聽說是因為母親的進言, 自己才失寵於萬歲爺,噶禮心中便恨上了母親。


他竟然拉上自己的親弟弟和侄子,往母親的食物裡投毒!


好在母親及時發現,這才沒被親兒子毒死。


她又氣又傷心, 直接跑進宮裡, 將此事稟報康熙。氣憤之下,她還揭發了噶禮妻子縱容義子在外為非作歹、仗勢欺人。


康熙聽後也是陣陣心驚, 立刻將此案交給刑部徹查。


刑部最終回報:經查,噶禮會同其弟其侄, 毒害親生母親, 情況屬實;噶禮妻子及其義子在外作惡,情況也屬實。


據此,噶禮應處凌遲, 妻子絞刑, 其弟其侄斬首,義子流放。


康熙聽後,忍不住一聲長嘆。


最終,康熙準了其他判決, 但念及與噶禮的舊情,允許噶禮及其妻子在家中自盡,不必當眾受凌遲之苦。 


參考資料:


《清實錄·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二五一》


《清史稿·列傳六十五·噶禮》


《清史稿·列傳五十二·張伯行》


《嘯亭雜錄·卷六·噶禮母》


《從清廷奏折看清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場案》


本文完


熱門推薦

一把剪刀

一把剪刀

"當紅女星為了展示自己的個性。 一把剪短了禮服。 而我作為她的服裝造型師。 因為無法將禮服完好歸,被高定品牌永久拉黑。 我失業回家。 卻發現她成了我弟新談的女朋友。 見面時,她身上還穿著媽媽留下來的裙子。"

少年不負

少年不負

"女兒高考零分,被爆上熱搜,成了全國的笑話。 而我領養的孩子,卻超常發揮考上了清華。"

逆命

逆命

我曾救過流落民間的太子,後入太子府做了良娣。 可世人不知良娣陳玉娘。 隻知太子與太子妃舉案齊眉。 我被太子妃刁難責罰,秦疏冷眼旁觀。 夜裡卻心疼地為我上藥。 「玉娘,你與鯉兒是孤的軟肋,孤越護你,越保不住你。」 我拂開他的手,不再言語。 眼前飄過一條條彈幕。 【天哪,太心疼男主了,為了女主一直隱忍。】 【女主懂點事吧,男主才是真的不容易。】

滴滴斷情

滴滴斷情

"我開車幫朋友去接滴滴,卻接到了老公和他的小情人。 兩人在車的後門口忘情地吻。"

日落墜入烏託邦

日落墜入烏託邦

" 孟璃在26歲那年將青春期所積攢的叛逆全釋放出來了。 裸辭,花光積蓄去洛杉磯,與一面之緣的男人叛道離經。 那天是黃昏,在洛杉磯的某個海灘。"

銀河有星星

銀河有星星

京圈太子爺傅亦銘有個嬌寵養大的小姑娘。 小姑娘總愛哭鼻子,玩失蹤。 為了她,傅亦銘缺席了我們的婚禮,也缺席了我們女兒的誕生。 後來,我帶著女兒,和他的小姑娘同時出國。 相反的航向,他選擇去找回鬧別扭的小姑娘。 兩個月後,才想起給我打電話。 「出國旅遊這麼久,該回來了吧?」 結果被女兒糯聲糯氣地警告了。 「我已經物色好了新爸爸,你別來搞破壞!」